名大在校生日记系列(三)—— 日本的大学,组会分享是什么

在本科大四的一整年里,本来应该有的组会分享,但是因为组内大家对未来的规划非常不一样,最后都变成了老师不厌其烦地帮我们一对一辅导。有点遗憾,在我刚刚开始看点论文的学习研究的启蒙时代,没有经历过小组讨论,这也是我这次组会分享非常失败的一个很好的借口。 


到日本读修士和博士一定要经历的就是「発表」,这里面最简单的应该就是课程内部或者研究室内部的发表,稍微有些难度的可能去各种会议做自己研究的发表。我很向往会议发表,但是暂时没有那样的成果和能力,所以今天先回忆一下自己在日本的第一次研究室发表。

 

研究室发表,在日本一般被简称为「ゼミ(seminar)」,在我看来就是指导教授对研究室成员的小班指导。在日本算是我第一次经历这种指导,虽然只是简单的研究室发表,但是还是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震撼。

老师布置了一个看论文然后分享论文的任务,论文自选,发表形式自选。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自己选题自己看文献自己整理。而在我们研究室的一个好处是,前辈们愿意每周抽出时间给我们提前指导,以便我们在见老师的正式发表里反应没那么迟钝。当时知道是这个流程的时候,心里默默上了一道保险,但是真正面对自己的真实能力的时候,才知道保险上早了。

 

这周一的晚上,我在给前辈讲解的时候,逻辑混乱,精神涣散,对别人的研究一无所知一窍不通,回答问题的时候含糊不清不敢确定,第一次提前辅导记下来了十几条修改意见。因为这次发表质量过于低下,前辈们决定在第二天给我加练,第二天自己信心满满去加练,自以为回答得很完美,以为第二天会无事度过老师的提问。

事实上,我高兴太早了。

我的指导老师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,面对一个研究他会提出很多细致的问题,我听到这些问题的感觉就是,虽然有些我没答上的问题不太好回答,但是它们又都是和研究息息相关的问题。在彼时彼刻,我的想法就是很后悔,自己为什么没有提前准备这个问题,为什么不提前看,为什么自己能力这么差……然后无限否定自己。

但是最后老师还是放我一马,他很平静地说完了对我的担心,然后又给了我一周的时间,让我准备好了的话一周后重新给大家进行发表。往好处想,确实暂时松了口气可以多去更深地挖掘这个论文的内容,往坏处想,一次发表都这样漏洞百出,我以后的学习生活恐怕也不会很轻松。总之还是祝我下周好运。

 

下面,如果回到标题。日本的大学,组会分享是什么样?我会说,是全神贯注读文献,沾沾自喜去发表。回答好了都好说,回答不好的话,那感觉很像背着耻辱柱在办公楼狂奔,而研究室的前辈和同级,就是第一批知道我狂奔计划的人。日本大学的组会是由什么构成的?是由非常兴奋的大脑、努力做笔记的手和发表当天紧张的心构成的。


供稿:图南